教师发展之立足跨学科融合 探索教学评一体——记苏州市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暨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讨会
2025年5月13日,由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教育研究所主办的“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暨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讨会”(苏州工业园区初中语文教学成果的梳理与表达研讨会),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学校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旨在推动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促进语文教学与多学科深度融合,全市各区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近百人参加了研讨。
课例展示:探索跨学科教学新样态
下午13:00,来自苏州多区的12位教师呈现了学科融合与教学评相关的创新课例。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乐继平老师执教《去山西村的N个理由》,她以“来山西村的理由”切入,借“陆游故里”景区项目,引导学生构思还原诗中景致。“选物造境”时,学生研读诗歌,挑选景、人、物,发挥想象设计场景,呈现农家盛情、山水惊喜。“择邻筑景”环节,乐老师将《游山西村》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对比,让学生思考风格不同的两首诗造景相邻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剖析诗词内涵。随后的“主题宣传”,学生为景区写宣传词,展现山西村诗意。“文创周边”任务里,学生设计陆游主题文创,融合诗词与创意。此次教学以情境和任务推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诗词,提升语文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语文教学创新提供新思路。
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赵思聪老师开设了题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抵达》一课,这节课主题为“一本书的千年之旅”,带领学生探索印刷文化奥秘。课堂以“一只蠹鱼的自白”引发思考,串联起人类书写与印刷的发展历程。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的邀请,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破解‘四大技术密码’”任务中,学生分组研究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技术,撰写解说词并概括亮点与缺陷,锻炼知识运用和表达能力。“设计‘杰出人物长廊’”环节,学生了解毕昇、王选等人物贡献,感悟破界勇气等精神品质。课上还介绍了元宇宙时代印刷新趋势,如数字印刷、3D打印建筑等。课后实践作业接轨行业展会,要求制作短视频介绍苏州印刷业发展。此次课程融合科学与人文,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文化传承教育提供新思路。
苏州教科院附属学校蒋尚琴执教《活板》一课,她以“创业掌柜”为情境,通过市场调研、采购原料、招聘员工、新店宣传、筛选订单等任务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探究活板之“活”,进而升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谈嘉悦老师在《为“探索者”画像》一课中,通过“绘形”“探行”“铸魂”三个项目,鼓励学生精读细节寻像、概括提炼绘形,借助AI工具生成探索者初印象;引导学生解码职业特性、撰写工作日志,浓缩探索者的独特剪影;学生通过设计和展示文创周边,凝炼精神图腾,具象感知探索者们独特又相同的科学精神。
苏州工业园区至和实验学校王帅老师执教《物话·代言·共生——物化之“我”》,这节课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物话:观象择物 物映姑苏、物话:观象择物 物映姑苏、共生:物“我”相融 融智致远。以为苏州博物馆布置《姑苏物语》展厅为情境,从苏州地方特色风物中筛选出典型物象,以“布展者” 身份参与公共文化传播,增强文化传承过程中社会参与感与使命感;让学生结合经典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分析其中“物”与“志”的关联逻辑,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最后,借助豆包AI完善文案修改,让学生在写作鉴赏的过程中体会苏州地方风物与城市内涵的关联,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苏州地方艺术与人文精神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余悦老师以《带上他的眼睛》为例,带领学生探索科幻视界中的生命对话。余悦老师用两段视频,激起学生对科幻作品的兴趣,又用AI技术以刘慈欣的名义向大家发出征集令,鼓励学生完成科幻作品的创作。在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提出要求,既要根植于科学逻辑,又要有想象力,还要注意人物形象鲜明、主题积极健康等要点。除此之外,还融入物理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如中子材料的特性、地航员面临的心理问题等。本节课不仅以创作科幻作品的形式来分析文本内容,还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吴江区盛泽一中的陈瑜老师开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一课。陈老师的课程结合演讲文本的要素特点,带领学生拾级而上,了解演讲的内容、感受演讲的语言、体会演讲的思想,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通过演讲者语气、声音、动作的指导,感受演讲的魅力,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演讲的丰富性、灵活性、深刻性。
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的崔鑫老师开设《壶口瀑布》一课中,崔老师通过设置发朋友圈的情境任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所至、所见、所感,在配文、配音、配图的丰富活动中,带领学生品悟最心仪的刹那美景。通过为瀑布景区建设“百里画廊”的任务,引发学生对黄河永恒的精神价值的认识。从所至、所见、所感三方面为学生赏析游记提供启发。
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袁敏老师执教《脚步声中的突围——苏轼黄州作品群文阅读》 一课,这堂群文阅读课独具匠心,以苏轼“黄州三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脚步声等细节探究作品。教学环节设计精巧,精准概括环节锻炼学生提炼信息能力;补白图景环节激发想象。通过对诗词标点、词句的玩味,深入体会苏轼心境。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在理解苏轼人生态度时,结合更多时代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刘华老师执教《教学评螺旋进阶的生活情境写作探索》一课,这堂作文课紧扣生活情境,教学目标明确。以“真实生活与哪些要素打交道”导入,贴合学生实际,激发兴趣。借助“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句,及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任务设置循序渐进。从读图表发观点,到多角度发言,再到深度思辨论证,培养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并在小组讨论时给予很多指导,增加学生互评环节,促进生生交流。
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学校蒋晓蓉老师执教的《笔落惊风雨——杜甫的诗歌人生》一课中,由诗歌到诗人,再到诗史与诗圣,脉络清楚,层层递进,由形到神;并且把杜甫的诗歌创作时间、人生经历、社会阅历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不再把杜甫的形象停留在几首诗歌上,而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杜甫站在学生面前诉说着他的愁苦、他的孤独、他的情怀。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洪春燕老师带来《游记里的“独家记忆”:如何写出个性化游记》 一课,她情景导入巧妙,以“想你的风吹到了......”“世界那么大,你印象最深的旅行是哪里?”等贴近生活且具话题性的内容导入,激发学生的分享欲,为后面的写作做了铺垫。学习任务设计较为丰富,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出示前置学习单,并截图请学生交流,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的过程中,达到写作能力的提升。
专家引领:把脉教学改革方向
在专题研讨环节,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学校张明明老师首先做了课堂点评,她认为课中,均呈现出“以学定教”的鲜明特征,执教教师通过精准把握学情,构建了梯度式情境任务链,既关注了学生要学会什么,也关注了学生应该怎么学,实现了“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双重革新。
张家港梁丰初级中学钱丽华副校长作了《情境驱动下的跨学科融通培育实践》报告,她首先汇报了课题的进展情况,肯定了本次活动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与价值,接着结合所点评的课题,强调“要通过创设真实任务情境,激活学生的跨界思维”意识在课堂中的运用。
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张洪俊老师对展示课例进行了专业点评。他指出,课例要诠释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堂转型的三个关键维度——情境的驱动性、学科的融合性和评价的发展性。跨学科学习的本质是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今天的课例启示我们:语文教师既要当好语言文字的导师,也要成为跨界思维的设计师。
江苏省正高级教师、园区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蒋金涛老师在《自然语文,智趣读写》讲座中,他肯定了两节研讨课的优点,认为选题适合学情自然、教师气质与文质匹配自然、课堂智慧生成自然,在“智”“趣”方面,蒋老师分别举例阐释如何通过项目化学习实现读写能力与生活实践的有机联结。最后,蒋老师表示:“语文学习应该像植物生长一样自然,我们要做的是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和雨露,让每个孩子的语言能力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健康成长。”
江苏省正高级教师、苏州市教科院钱建江教研员以《教学成果的梳理与表达》为题,为与会教师带来了一场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操性的专业指导讲座。讲座中,他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并从教学成果的基本内涵与关键特征、教学成果的评审要求与基本结构、教学成果的获奖特点与发展趋势、教学成果的内容凝练与成果表达、教学成果的培育路径与管理办法等五个方面系统指导教师如何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活动最后,苏州工业园区初中语文教研员芦淳老师进行总结,并寄语语文老师们,要沉下心,在浮躁中坚守;要深耕实践,在坚守中突破。
本次活动通过“课堂展示+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全市初中语文教师搭建了交流平台,助力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实现专业成长。这既是一次成果展示会,更是一次改革推进会,以期各位老师将研讨会收获转化为教学实践,共同推动苏州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审一校:张明明
二审二校:蒋金涛
三审三校:翁娟娟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